员工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之窗 > 员工风采
关于孩子乱扔东西的解释
发布时间:2018-07-18 00:00:00     点击量:2261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发现了很多问题,都是以前没有遇到,并且也是没法提前想到的,但是大多数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有一个问题始终比较头疼,一直没有较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法。

孩子从能爬开始,我们在客厅中铺了爬行垫,他在爬行垫上爬来爬去,爬到电视柜跟前,把下面的抽屉都打开,把里面的东西全部都翻出来,东西物品满地都是。会走路以后,也是如此,把桶里的积木倒出来,把收纳箱中的玩具都拿出来。也没见他怎么玩这些玩具和积木。

现在三岁了,见到大人把床收拾的很干净,把被子叠的很整齐,他就爬上去,把叠好的被子拉开,把枕头扔的到处都是,还把褥子和床单翻起来。在整理沙发的时候,刚把沙发铺好,把靠背放好,他就把靠背一个一个全部扔到地上。大人收拾,他就扔,怎么说都不管用。

我跟很多家长探讨了这个问题,发现小孩子基本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孩子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破坏分子,都是整洁环境的破坏者。对于小孩子的这种行为,也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似乎都默认了,自古以来,孩子估计都是这样的,天性使然吧。

我对于小孩子的这种行为,一直理解不了。因为经历太多了,非常的痛苦。你刚刚收拾的东西,转眼之间,他就给破坏的面目全非。而且防不胜防,根本收拾不过来。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我似乎有点明白了。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应帝王》,有叫倏和忽的两个人,在一个叫混沌的人家里做客,混沌把倏和忽招待的非常好。于是倏和忽就商量,混沌招待我们这么好,我们应该报答他。怎么报答呢?人都有七窍能看、能听、能吃、能闻,混沌没有七窍,我们给他开七窍吧。于是一日开一窍,七日七窍成而混沌死。

这个故事跟小孩子乱扔东西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理解的混沌应该是一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呢?语言不容易描述,举个例子,就是《道德经》中“朴”的状态,朴指原木。有“朴散则为器”,就是把原木做成物品,比如做个凳子等。人加入一个概念,就可以把木头这种原材料做成一个物品。

大人收拾房间,把物品分门别类的摆放整齐,就对房间加入了很多的概念,比如玩具要收到收纳箱里,积木要收到木桶里等。然而小孩子本身处于混沌的状态,他看到房间的物品没有处于这些物品应该存在的状态,就是混沌状态,于是小孩子就把物品弄乱了,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让房间恢复到应有的混沌状态了。

对应到那个故事里,大人就相当于倏和忽,想着办法给混沌开窍,就是对事物加入各种概念,使事物越来越复杂。小孩子的行为则是相反的,让事物恢复到混沌状态,所谓的返璞归真。至此我也就明白了小孩子的破坏行为了,其实那种破坏是大人定义的,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的。站在小孩子的角度,那是返璞归真,是在使事物回复到它们应该本有的状态。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我变得更有耐心和更加的宽容。收拾整理固然有其道理,回归混沌的破坏亦是好事,只是站立的角度不同而已。让孩子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强人所难。那么作为家长的大人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这样就更加理解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就更加和谐。

混沌是事物原本应有的状态,也是事物所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和谐是人跟人、人跟自然之间相处的平衡状态,减少摩擦、化解矛盾,社会和谐发展。减少对立、天人合一,地球和谐发展。(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