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煤的能量转化率考虑,煤制成汽柴油后,再用作汽车燃料,煤炭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较低,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9月22日,在2009陕西省能源化工装备产业发展论坛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语惊四座。
金涌在其题为《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演讲中指出:就目前我国常见的煤的几种利用方式而言,煤的能量转化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煤制油,能量转化率仅为24.8%~26%;煤制甲醇再生产二甲醚,能量转化率为37.9%;煤发电,能量转化率约40%;煤制甲醇,能量转化率为41.5%;煤制天然气约50%~53%,煤制氢气最高,可以达到75%~80%。但由于煤制氢气目前尚处于论证及建设试范装置阶段,尚存争议并有一些技术性难题没有攻克,因而并未形成规模,对碳减排工作影响不大。而煤制甲醇、二甲醚和煤炭发电规模较大,煤制油发展势头迅猛,这些领域将对我国今后的碳减排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这些领域的资源利用率、能量转化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应成为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金涌说,目前国内煤制油主要有煤直接液化和间接制油两种工艺,且生产的均是质量不高的汽柴油。如果把这些油品用作汽车燃料,扣除热能转换为动能的能量损耗,则煤的总体能量转化率不足15%,是目前效率最低的煤炭利用模式。但如果用煤发电,由于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并成功投用了100万千瓦超临界大功率发电机组,其煤炭能量转化率可达43%。如果我们用这类大机组发电再驱动电动车,那么,煤的能量转化率可达43%×93%=40%,是煤制油的3倍多。显而易见,单从煤炭利用效率考虑,煤制油不仅不经济,而且是对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样的道理,煤制甲醇再用作汽车燃料,其能量转化率也不及煤炭发电后再驱动电动车。
金涌院士还对煤制“三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煤制甲醇后,再分别制成烯烃、芳烃、苯烃,应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煤制“三烃”过程中,煤的能量转化率可达56%。如果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煤的能量转化率可提高到60%以上,具有比石油“三烃”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金涌院士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及企业家,应慎重规划和建设煤制油项目,并对甲醇燃料推广的社会、经济、环保及碳减排效益与影响做全面、深刻、综合与前瞻性的评估。推动化工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胡海峰赞同金涌的观点。他说,理论上,煤制甲醇、二甲醚及煤直接制油,其能源利用率之比为1∶0.714∶0.438。煤制油的能源利用率不仅低下,而且,每生产一吨油品,就要排放3.5吨二氧化碳(煤直接制油,间接法更多)。他建议:对于煤制油,应该做好技术攻关、工艺参数与指标的完善,在示范工程取得成功后将其成熟技术做为国家级战略储备,而非急于实施工业化生产。
煤化工专家,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沛建认为,煤制油的能量转化率及资源利用率,甚至不如传统的煤制合成氨和兰炭。他举例说,采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自主开发的煤炭分级利用技术,再将煤炭中的高热值固定炭干馏成优质兰炭的同时,将煤炭中轻质组分及易挥发部分,转化成焦炉煤气,再对焦炉煤气进行净化提纯,然后生产合成氨及甲醇等化工产品。同时,将煤干馏过程产生的煤焦油加氢处理后精制成汽柴油,通过对煤的分级利用,可使煤的转化率提高到70%以上。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