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公司新闻
油品卡住排放脖子 车主呼唤知情权
发布时间:2009-12-01 08:48:20     点击量:232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国产油品滞后卡住排放标准

苦等8个多月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简称中汽协)近日终于按捺不住,向环境保护部正式递交了《关于明确国排放标准实施日期的报告》,催促环保部尽早向各方公开通报在考虑各方意见基础上做出的最终决定。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汽车排放标准,2004年升级到国排放标准,2008年实施国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按照国家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规划,我国将分别从明年11日和71开始实施重型汽车、轻型汽车国排放标准。与国排放标准相比,国排放标准轻型汽车单车污染物排放降低了50%;重型汽车单车气体排放降低了30%左右,颗粒物排放降低了80%以上。

据悉,今年26日,环境保护部曾发布了《关于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国排放标准实施日期公开征求意见。通知称,在国标准实施前由管理部门对标准实施方案予以确认,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两个月,至2009310止,环保部将根据征集意见的情况,研究确定国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发布公告。

中汽协称与行业主管部门、会员单位为此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按要求回复了意见,但最终结果至今杳无音讯。由此一份《关于明确国排放标准实施日期的报告》担当了催问信的任务。

    “我们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排放标准完全不具备条件。这份报告矛头毫不客气地直指我国燃油的品质。

    据中汽协透露,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使用相应品质的燃油是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我国从贯彻国排放标准以来,燃油品质均不能保证排放标准的实施。按计划我国即将实施国排放标准,然而到明年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符合国标准的燃油。

    “在油品不到位的情况下,车辆采用先进的排放技术会产生以下问题。中汽协一一列举弊病所在:排放迅速劣化,不能保证原有的排放指标,环境并没有因采用严格的排放标准而收到应有的效果;一些相应的技术不能采用;造成产品不应有的故障和可靠性、耐久性的降低;增加了企业成本和用户负担。

    车主呼唤知情权

    “我相信政府实施国标准时出于好意,毕竟环境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政策是瘸腿的,肯定走不了多远。北京车主葛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支持国家出台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但非常反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强制推行。

    “油品不达标就等于瘸了一条腿,光给汽车这条上套肯定不行。耿先生认为,不管或明或暗,汽车制造商肯定要把提高排放标准需要的这部分成本转嫁到车主身上一些,而实际排放效果又不可能达标,厂家和消费者这笔钱花得都有点冤。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有点吃惊,原来明年油品才能达到国标准!那在此之前我们付出的代价谁来负责?拥有5年驾龄的高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气愤,中国的燃油涨价时总是追着要和国际接轨,油品什么时候能接轨?她接着抛出一连串的质疑:如果油品不达标,为什么允许销售?为什么销售时没有告知消费者它达不到国标准?这算不算燃油企业的欺诈行为?如果因此造成汽车安全隐患、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增加,消费者能不能索赔?政府不断出台提高排放标准,知不知道燃油质量跟不上?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谁来追究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

    “我想老百姓对环保政策都是支持的,问题是环保究竟要面子还是要里子最终高女士如是质疑,我很想知道消费者和公民的知情权到哪里去了?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已比较充分,但汽车燃油市场却一直是寡头垄断,背后还隐隐有字头的行政垄断色彩。分析人士认为,在短期内燃油市场竞争状况和油品质量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改观。

    而当前中国已加入千万辆级汽车俱乐部,随着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必将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才能保证汽车排放标准收到实际效果?

    “当前根据我国机动车行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抓好在用车的排放控制工作,建立健全IM制度是能够大幅降低机动车排放总量的首要任务。中汽协专家如是建议。

    据悉,IM制度(IInspect的简称,检查之意,MMaintenance的简称,维护之意)是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在用车进行强制性定期检测,并对出现故障的车辆进行强制修理的制度,可防止在用车辆因故障而引起的排放超标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将国排放标准全面贯彻,无论从环境改善、行业贯彻实施、政府管理、条件具备各个方面。都比匆忙实施国排放标准对各方更有益。抱着这一观点,中汽协目前依然在急切等待环保部的回音。

    公布成本才能深得民心

    中国石油巨头们总也逃脱不了舆论的漩涡。日前,中石化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原因是有评论人士测算,中石化出口的成品油价格远远低于国内成品油的零售价格。面对如此窘境,中石化方面立刻回应称,这种说法严重误导了舆论和消费者。

    在我印象中,中石化似乎永远也躲不开负面新闻的缠绕,继被网友曝出天价灯、紧接着又是北京20亿元买房事件之后,中石化又受到民众质疑:出口的成品油价格远远低于国内成品油的零售价格。每次事件,石油巨头总是摆出一副受到委屈的样子,没有一次勇于承担责任,当然更谈不上向公众承认失误或错误了。这也难怪,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中石化,没有人敢于叫板,自然而然唯我独尊。

    就此次事件来说,人们的愤懑情绪不难理解,出口油价与国内销售价格竟然相差2.5倍左右,相信没有人不觉得扎眼。中石化对外贱卖自己的产品,确有压内媚外的嫌疑,面对公众的质疑,石油巨头同样进行了辩驳,只是这一次的说明与解释,并非高层人士亲自出马,而是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若洪、新财富首席分析师殷效东出面敷衍了事,通过似是而非的解释,得出结论:成品油出口价与国内汽柴油价格没有可比性,如此轻描淡写的回应,人们自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汽柴油价格内外有别的原因难道真的那么简单?恐怕绝大多数都难以信服。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支援一些弱小国家,本无可厚非,中石化果真让利于国外,不必遮遮掩掩,只要透明公开,民众不会那么较真,说不定还会翘起大拇指。但有一点不得不说,在制定价格尺度时必须兼顾国民感受,内外相差不宜悬殊,同时将相关的成本构成公之于众,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如此才能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