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公司新闻
成品油调价窗口浮现 定价机制再成关注点
发布时间:2010-04-08 08:02:18     点击量:26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新年伊始、春节结束、两会闭幕、季度尾声、清明过后……今年以来,关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炒作时点此起彼伏。而伴随国际原油“22工作日+4%”的变动条件具备数日,调价窗口的开启也让4月初作为敏感时点渐成业内共识。不过,由于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连续4个多月停摆,2010年的首次调价更多地被赋予制度意义

  然而,即使这套机制能够如期发挥市场调价作用,一场围绕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或仍将不可避免地悄然奔袭。记者了解到,3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利益集团的联手抬高批发价已给现行机制打上了公权力的问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姜鑫民此前则透露,发改委正在对定价机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根据国内市场运行情况对细则作出调整。

  可调可不调的文字游戏

  在春节和两会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质上至少存在两次可以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但由于涉及到传统节日及特殊时期的市场稳定,国家并未做出调整。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记者表示。一位长期从事炼化工作的业内人士则私底下对记者分析,国家发改委4个月来的按兵不动,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调价机制中潜伏着可调可不调的文字游戏

  按照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但规则中的调整并非必然调整,究竟什么时候调整?调整幅度具体多大?就像是丢给市场的巨大谜团。上述人士称。

  据悉,200911月政府最近一次调价前夕,市场就一度经历过山车般跌宕的体验。当时,在作为原先预期调价窗口的5日下午,两大石油公司已经得到6日凌晨上调油价的通知,但在晚间却突然收到发改委取消6日凌晨油价上调的通知,发改委并未在通知上解释原因,所谓的调价敏感期又持续了将近一周,才最终敲定10日正式上调。

  尽管实现了涨价,随后成品油价格调整却出乎意料地戛然而止。此后三地基准原油价格长时间挺立在80美元以上,坊间观点曾对去年12月底继承调整窗口寄予厚望。但预期却一再落空,时间窗口被推迟20101月上旬及2月份,更有部分专家在发表预测时启用了必定二字,可时至截稿,成品油价格依然定格在20091110。正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市场对调价的猜测始终不绝于耳,调价成为今年成品油市场最为敏感的词汇。

  政府调价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不启动调价并不代表机制已经失效,但确实意味着还留有向完全市场化推进的空间。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上游油价涉及勘探开发企业的利益,中游又牵扯炼油化工产业,下游零售商的关联面更广,每一次价格调整就是一场利益博弈,现在CPI创下新高,又时值干旱,尽管油价在CPI统计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目前正是对物价系数格外敏感的时期,政府的行动自然慎之又慎。

  成品油价并不是单纯的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这么简单,既要反映国际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同时还要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和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有国家能源安全的考量在里面,现行定价机制中在措辞上的留有余地,很大部分反映出政府尚不愿放任自流的慎重态度。

  触发式机制呼声渐起

  不过,学界、不同利益牵扯方对于这样一个语焉不详的定价机制仍有很大的改革呼声。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人士告诉记者,而提价幅度方面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坦陈,现行的油价管理办法只是试行,说明这个办法还不尽完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还会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监管制度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使它更加科学、规范、透明。他表示,这其中也包括社会上反映的22个工作日是否过长,价格的调整是不是能够更加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的需求等等。

  记者注意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曾走过漫漫长途,而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的不一致却由来已久。早在19986月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中,就规定了原油基准价格根据每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离岸价加关税确定,而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格则是由国家计委以国际市场汽油、柴油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并考虑运杂费和批零差率后制定,当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交易价格累计变动幅度超过5%时,再由发改委调整汽油、柴油零售中准价格。

  即使是在2009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尽管确立了“22个工作日+4%”的调价条件,成品油的基准价格仍然是由国家来确定。对此,近期在“2010年中国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姜鑫民表示,近中期内价格完全放开并不现实,政府部门是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推动者,但需要平衡的利益主体太多,石油产业具有竞争性、基础性的双重属性,市场化是价格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则是我们的改革路线。

  油贩子的幸福生活

  姜鑫民还坦言,“22个工作日+4%”的定价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为也随之放大,一旦涨价预期出现,社会贸易商即低进高抛成品油资源,当贸易商大量购入资源时,炼厂资源供不应求;反之当贸易商大量抛售时,炼厂则会出现大范围憋罐。有数据显示,初步统计全国约有8.5万座加油站,另外还存在2000多家民营石油批发企业,这些企业当中有不少是皮包公司油贩子

  在加油站的建设和布局方面虽然国家也有一些文件形式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总是变形走样。民营加油站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炒买炒卖普遍存在。中石油规划总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那些油贩子则大多依靠利用成品油价格的波动,低买高卖赚取价差,真正具有油品仓储设施规模,具备油品专业化经营水平的民营企业并不多,在每次国家调高油价前夕,市场都会出现供应商惜售,消费者提前抢购,油品商贩们囤积居奇,秩序非常混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研究员邓郁松的观点也认为,如果价格调整的滞后性不消除,必然出现无风险的套利行为。当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交易商最理性的做法是尽可能增加库存,一旦国内上调价格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利润。反过来,当国际油价下跌时,交易商将尽可能清理库存。上述行为将干扰市场的价格变化。 多位分析人士都告诉记者,大量油贩子的存在必然会加剧油品市场动荡,不断推动供需矛盾的激化。

  不过,普氏能源咨询中国区总裁华大威却表示,不能将投机行为出现的原因归结为价格体制的透明。无论是透明的价格制度还是封闭的制度,投机行为都会存在,投机炒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如果完全控制市场,取消投机因素,那市场也就同样消失了。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则解释道,新的定价规则较好体现了调价政策对市场预期的引导,‘22个工作日+4%’的规则下,无论是从预期可沉淀的周期上,还是对调幅的期待上,都不容易形成强烈的预期。钟健表示,通过前几次调价前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市场交易者 (主要指批发者)不过是提前12周释放自己的预期。而据了解,在2008年下半年,由于没有明确的调价政策引导,市场预期处在无序状态下,致使批零倒挂1000余元,并持续了4个多月。

  寡头联手惹来争议

  记者还注意到,在现有“22个工作日+4%”的定价框架下,除了围绕政府所承担的调控职能范围、具体方式展开热议外,对于这一机制背后折射出的寡头垄断现象,坊间也有颇多争议。 3月上旬召开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戎光道透露,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很快上调。

  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大福给出的价格上调时间表更加明确,这个月底非调不可。戎光道还称,如果3月或4月成品油价格没有上调,公司营运将受到影响,成品油价格每吨应上调700元,才能确保正常的利润率。

  值得玩味的是,记者在中石化年报中看到,2009年,公司炼油毛利309/吨,同比增加722/吨,扭转了巨额亏损的局面;同期中国石化炼油事业部经营收益为231亿元,同比增加高达867亿元。手持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还要抱屈提价,不免惹来市场争议纷纷。正常的利润率究竟是什么概念并不明确,是指盈利?还是指一定的盈利幅度,是后者的话具体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怎么大的空间才叫正常?这些解释权都在中石化自己手里。有业内观察对记者表示。

  而发改委这次也并没有按照石油寡头们设想的步调来进行调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寡头们提价意愿的消停。

  在国内原油均价变化率逐渐向提升4%靠拢的3月下旬,在强烈的调价预期下,中石油、中石化上演了有史以来一场最猛烈的涨价攻略。从32022日,两公司在全国大范围联手上推汽柴油价格,部分地区批发和零售价格已达到最高限价。

  发改委出于春耕、通胀、干旱等因素考量延后调价关口,但两大巨头是通过调节自身可控的成品油出厂价格,在事实上造成了成品油价即将上调的朦胧预期。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家规定了成品油价格的零售价格上限,但未明确规定成品油价的批发价格上限,因此通过调整出厂价格,两大集团为首的炼厂阵营实质上已经在体系内部完成了一次对成品油价的体制内调控。

  另有分析认为,比如炼化负荷处于高水平时,成品油的库存通常也会处于高位,而此时通过降低出厂价格,一方面可以刺激民营加油站渠道拿货,借民营之手迂回降低市场零售价格,刺激油品消费市场回暖;另一方面,两大巨头也会通过旗下自有加油站的渠道,有针对性的在一些重点区域和市场展开促销,加速消化库存,加快油品流转速度。

  贱卖门勾出产能困局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作为既得利益者,其通过收紧成品油市场供应总量和适度调高成品油出厂价格,已经人为制造了成品油涨价在即的预期,但市场的争议还不限于此。此前来自海关总署的一组数字更将两大利益集团推入贱卖门。数据显示,12月中国累计出口成品油430万吨,同比增幅达到了63.8%。而根据相关机构的计算,成品油出口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约320/吨,颇有贱卖嫌疑。

  记者了解到,贱卖反映出的其实是一种与市场脱轨的定价机制未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真相。莫尼塔(北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成品油出口大幅增长的趋势实际上是从20091月份以后开始出现的,因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了原油成本加成的办法,高利润刺激炼厂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了其进口原油的冲动,而库存的压力则被转嫁到零售端,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缓解。

  另一业界公认的原因则是炼化行业凸显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国内炼油厂已经过剩。戎光道对此也并不讳言。他表示,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外,全国还有99家小型炼油厂,总加工能力只有9000多万吨。而去年国内炼油加工能力已达到4.8亿吨,实际加工只有3.72亿吨,原油加工利用率仅77%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也表示,全国各地纷纷推进大型炼化项目建设,目前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核准的炼油能力已超过2.5亿吨/年。预计到2015年前后,炼油能力将达8亿吨/年左右。而根据汽、煤、柴三大成品油需求预测,2015年国内仅需要炼油能力约5.5亿吨/年,产能将严重过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贫油国,对原油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50%的警戒线,但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前一个阶段因为成品油终端价格较高,刺激炼厂加紧生产,我国却在去年12月开始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家。对此,市场质疑也纷纷浮出水面:在国际油价上,中国的话语权微乎其微,更不用谈定价权了,那么,油企是否在拿国内的钱贴补国外?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属于自己国际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只好按照别人的规则购买石油,中国石油大学一位匿名研究学者对记者表示,这以至于常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到0.1%,没有与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相应的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

  而据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分析,虽然国外价格比国内低,中石化出口后炼厂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利润,但如果中石化在国内大幅降价卖油的话,则是透支国内未来成品油的需求,由于国内需求量是恒定的,这就是石油公司宁可以较低价格出口,也不愿意国内大幅低价销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