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根据美国国务院声明,12日起由奥巴马提议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将讨论通过国际合作打击核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希望与会的47国领导人达成核恐怖威胁的共同理解,寻求保证核燃料安全的有效措施,阻止核燃料的走私,防止核扩散。
与该议程相一致的是,美国国防部在峰会召开6天前公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将国家核战略的首要目标确定为阻止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威胁。在美国做出的新承诺中,最新鲜的是不对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187个国家中的177个没有核武的国家首先动用核武器。但是,伊朗和朝鲜不在此列。与此同时,联合国五常加德国关于制裁伊朗的新一轮磋商也再次密集展开。
伊朗,再度处于空前强大的国际压力中。
前三次制裁
均导致国际油价异动
据美国《纽约时报》援引几名安理会外交人士的话报道,由于亲伊朗的黎巴嫩将于5月担任联合国轮值主席国,因此美国希望安理会在
这些在奥巴马不久前的讲话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伊朗并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压力。
2006年至2008年,安理会三次制裁伊朗,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制裁也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表现出更为猛烈的第4次制裁愿望,国际油价或将进入更为剧烈的波动阶段。
这次油价波动
或加入战争因素
奥巴马
在奥巴马说这句话的同时,美国政府早已对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俄中两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攻势”,以期在安理会形成同意制裁伊朗的“统一战线”。
更具震撼性的消息是,《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以色列派出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向中国“披露了摩萨德关于伊朗在试验核弹头、浓缩铀和给‘流星’导弹装配核弹头方面取得进展的最新证据”。又派出军方策划部门负责人,就军事行动引发的国际后果向中国做了说明。而中国的第一大原油供应国沙持阿拉伯最近则承诺,只要中国支持制裁伊朗,“沙特将以比伊朗更低廉的价格提供中国需要的所有石油。”
不管英国媒体的报道是否属实,但是,有关战争的传言增加了此次围绕制裁伊朗的国际博弈的复杂性,也为处于异动中的国际油价提供了战争这一足够炒家大肆利用的题材。
油价上涨难抵经济重创
在媒体和市场纷纷揣测伊朗最后结局的同时,纽约市场国际油价从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油价的这番上涨,除了受投资者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复苏和能源需求前景乐观预期的推动外,还与伊朗在数周内受到制裁的可能性有关。
伊朗一直都是一个能给国际油价造成波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伊朗是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和世界上第四大石油出口国,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76亿桶,相当于全世界储量的10%。目前,伊朗每天出口的石油达230万桶,主要卖给亚洲国家和OECD中的欧洲国家。其中,伊朗每天向印度出口石油25万桶,向中国出口20万桶,日本48万桶,意大利16万桶,西班牙21万桶,法国10万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同时也与美国存在高度的关联。正是因为有庞大的石油供应能力,一旦伊朗受到制裁,往往会引发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的担忧,从而推高油价。
然而,纵观伊朗三次受到安理会制裁后的油价走势发现,伊朗这种地缘性因素虽然能引起短期内的油价上涨,但并不能主导油价的长期走势。经济基本面和供需关系一如既往地在历次制裁中起到更为主导的作用。
此外,虽然美国信誓旦旦要对伊朗实施制裁,但制裁内容存在讨论空间。许多迹象表明,中国和俄罗斯希望新制裁的力度不要太大。一个较弱版本的制裁方案也会削弱油价猛涨的可能性。美国《洛杉矶时报》猜测,中国可能会支持将一些个人与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冻结他们的资产,但不支持对伊朗整个金融业或能源业实施广泛的制裁。如果美国想在安理会如愿通过制裁决议,也许就必须得放弃或中和自己的一些意见。
不管这轮制裁是否如预期中严厉,如预期中有效,一旦通过,它仍会给本已糟糕不堪的伊朗经济带来重大的打击。
目前,伊朗的通胀率与失业率双双呈现两位数,预算赤字为历届政府中最高。严重倚赖石油出口和汽油进口的伊朗,很容易受到制裁措施的影响。石油出口占伊朗财政收入近半,而原油及其衍生品的出口则占到所有出口的80%。同时,由于缺乏精炼油的能力,伊朗需要大量从俄罗斯等国进口汽油。
伊朗的几位亚洲“大买家”近几个月来都削减了与伊朗的合作。印度最大的私人精炼厂瑞来斯实业没有再与伊朗续签原油进口合同,日本也减少了石油进口,中国今年前两个月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锐减40%。而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也将停止向伊朗供应汽油。
在这种局面下,伊朗采取与国际社会合作的可能性也在增强。国际油价比所有的猜测走得更平缓,也是一种可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