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推进中科院与宁夏的院地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中科院服务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支撑作用,针对宁夏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化工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化技术需求强烈的特点,中科院院地合作局、西安分院与宁夏科技厅于9月20日在银川共同组织召开了“宁夏煤化工及炭基材料专项技术对接会”,中科院化学所、过程所、山西煤化所、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等5研究单位的16名专家和宁夏20个相关企业的3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宁夏科技厅马希荣副厅长、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孙殿义副局长、西安分院孙传东副院长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与会专家和领导首先对宁夏自治区宁东煤炭基地的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宝塔石化、宝丰能源3家知名煤化工企业和宁夏石嘴山煤基材料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调研,与企业进行了实地座谈与交流,并深入了解自治区煤化工及炭基材料的发展思路、企业发展规划、目前整体生产水平和关键技术需求情况。
在随后举行的项目发布和对接活动中,首先由山西煤化所蔡榕副所长介绍了中科院煤化工领域技术成果的总体情况,提出了宁夏煤化工、炭基材料产业发展建议;化学所、过程所、山西煤化所、大连化物所、兰州化物所等研究所也分别发布了本单位相关技术成果;神华宁煤、庆华、宝塔石化、宝丰能源等企业和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机械研究院等地方科研机构代表分别介绍了企业发展设想、技术需求意向与地方产业发展建议,并表达了对科学院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衷心感谢与对自主创新技术需求的迫切之情。
孙殿义副局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科院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研究的科研单位,开展院地合作,坚定不移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攻关、技术合作四个渠道开展院地合作,达到企业满意、政府满意和群众满意,是中科院在新时期推进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希望通过不断开展类似活动,带动中科院与宁夏全面合作。
此次活动在宁夏科技厅的精心安排与周到服务下,内容丰富、讲求实效、沟通充分、气氛活跃,使中科院相关研究单位和专家对宁夏煤化工及炭基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潜力、主要产品、技术需求、产业规划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明确了发挥科研优势、服务地方企业、推进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合作的切入点;同时,也使宁夏企业全面了解了中科院煤化工领域研究方向和技术成果,增强了依托中科院科技优势来开发新产品、挖潜提质增效的信心。有关研究所与企业现场进行了交流与对接,并达成了10余项有关煤化工及炭基材料技术的合作意向;山西煤化所也与宁夏科技厅就在宁夏建立煤化工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事宜达成意向。
为巩固与深化此次活动成效,西安分院与宁夏科技厅还向自治区相关企业单位发放了企业发展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科技合作调查表,以更加全面征集宁夏煤化工及炭基材料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需求,进一步明晰合作内容与方式,发挥中科院更多相关研究力量与科技成果作用,使中科院与宁夏的科技合作工作不断深化与提高。
注:
宁东基地是依托宁东煤田建立的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的区域性大型工业基地,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73亿吨,预测资源量1394亿吨。已建成和在建的煤化工产成品能力664万吨,其中:煤制甲醇产能105万吨、二甲醚21万吨、聚甲醛6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80万吨)、焦炭400万吨。宁东基地煤化工产业的规划目标是:建设全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示范区,到2010年,煤化工产成品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包括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煤制油、合成氨(尿素)、煤制天然气、焦炭等主要项目及下游深加工产品。
宁夏炭基材料产业主要包括活性炭、炭素、炭化硅及电石延伸产品等。规划到2015年,石墨和碳素产能达到90万吨,活性炭产能达到36万吨,碳化硅产能达到35万吨;重点项目有:年产10万吨炭电极、年产25万吨活性炭、年产2万吨碳化硅、年产25万吨系列煤质活性炭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