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延迟的柴油国三标准,终于从2012年1月底开始推行,预计7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但是,在中国柴油供应量超过20%的地方炼油企业,仍未做好准备。
2月15日,在上海召开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戴家权对财新记者表示,由于多数地方炼油厂的柴油业务本身就在亏损边缘,难以承受设备升级的成本,其筹备从国二标准到国三标准的过程尚未开始。
国三柴油和国二柴油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硫量。国二柴油含硫量在2000ppm(ppm为浓度单位,百万分之一)以上,国三柴油标准,将含硫量标准提高到350ppm。目前在北京、上海率先推行的国四标准,硫含量为50ppm。含硫量的多少,决定了柴油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程度。
戴家权认为,地方炼油厂对国三标准不积极也情有可原,因为它们的柴油业务本身就在亏损边缘,而且国家已经确定柴油标准从国二升级到国三价格不变,也在税收上没有任何说法,这就相当于让企业全部承担设备升级的成本。
他说,一般来说在欧洲,油品的升级过程中成本承担是三三制的,即消费者承担三分之一,企业承担三分之一,政府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承担三分之一,而国内这次升级的成本全部由企业来承担。“中石油、中石化由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还比较容易承受,地炼企业就比较困难,别说国三了,就是达到国二标准都挺困难。”
据他所知,目前多数地方炼油企业的设备升级都还没开始,而炼油设备的升级从设计到施工完成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果地炼20%多的国三柴油缺口补不上,两大集团也补不上,今后国内的柴油供应将是多个标准并存的混乱局面。”
对于饱受诟病的中国汽柴油标准升级速度过慢,油品质量差的问题,戴家权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对于油品质量的标准一直是两套人马在制定。一边是环保部门的标准,一边是石油石化行业的标准,两边的协调性不够。
他说,中国真正重视油品质量标准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炼厂的设备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把设备都停下来一起改造,所以油品质量的升级也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