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公司新闻
成品油“该调”的是价格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2-03-16 08:54:47     点击量:173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38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窗口打开后,国内油价上调预期日益强烈。媒体报道,314日,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表示,“该调了”。

真是巧了。两会刚刚闭幕,部分代表委员还未返程,国内成品油价格就急不可耐地“该调了!”虽然消费者捡了几天“便宜”,但看得出来,那是沾了两会的光,绝非石油巨头的主动割舍。不过从此番“该调了”论调当中,公众还是不难品出些端倪来。

我们知道,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而多家市场机构的监测信息显示,目前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均价涨幅已超过9%313日,国际油价三地变化率甚至已经高达9.77%。也就是说,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早在两会当中甚至两会前,成品油就该进行价格调整了。可直到现在才“该调了”,尽管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同时也反证了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问题。因为市场的因素少了,人为的因素多了。

说起来,成品油调价似乎与两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2007全国两会时,北京地区的中石油就“出人意料”地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汽油、柴油让利活动,最大幅度是每升可降0.2元。针对中石油这次降价,人大代表王晶尖锐地指出,这是中石油“做”给两会看的,是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对中石油垄断反映非常激烈,而且这次代表和委员们谈这个问题谈得也比较多。

其实,这样功利性、临时性的“让利”,除了也许能转移一下代表委员们的批评视线外,同样也反映了成品油调价机制的不正常。为什么一到两会就能让利?为什么只有代表委员聚集的北京才给让利?抛开想封住他们的嘴,以免成为众矢之的不说,让利不让利,还不是在于巨头们的心情吗?

说白了,成品油价格跟涨可以,跟跌也罢,前提是必须按市场规律来。无论是召开两会,还是其他的各种敏感期,都不应成为该不该调的要素。石油巨头们每每在两会期间故作“表现”,除了反证其价格形成机制有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成品油其实还有一定的让利空间,所谓“该调了”也不完全合乎情理,不过是垄断巨头们一贯做派使然。看来,真正“该调”的不是价格,而是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