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公司新闻
“柴变油”在武汉首次实现 3吨秸秆可炼一吨油
发布时间:2013-01-28 09:46:34     点击量:53次    作者:管理员   分享到:

近日,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以下简称阳光凯迪)生产基地,3吨柴草和秸秆在10分钟便炼出1吨生物燃油,在国内首次实现柴变油

该公司的干料棚内堆码着干木屑,含水率低于15%。一台大铲车将干木屑进投料口,由传送带送到汽化塔,分解为碳、氢气体后,被送到椭圆形的大储存器进行稳定,最后经管道送到48米高的合成塔,通过催化形成与燃油相似的碳氢化合物。

记者看到,从投料到出油的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种生物燃油很像自来水,但显得较黏稠,化学气味也比普通的汽油、柴油要轻些。据工作人员透露,油内含有3种成分,50%为生物柴油、50%为生物航空油和生物汽油。工作人员用生物燃油点燃火把,顿时升起一股白烟,气味类似烧枯的树叶。

飞机、汽车的发动机不需改型,即可使用这种燃油,燃烧后二氧化碳零排放。阳光凯迪董事长陈义龙介绍,这个示范基地每年可产生物质燃料1万吨,日均生产30多吨。同时,由于生物燃油不含重金属、硫、磷、砷等杂质,经飞机或汽车发动机燃烧后,可达到零排放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农林废弃物约12亿吨,除少量成为农户能源和加工业材料外,约8亿吨在田间被焚烧或腐烂。按照阳光凯迪每生产1吨生物燃油需消耗枝丫柴3吨或农业秸秆4.3吨来计算,如果集齐我国农林废弃物,用柴变油方式产出生物燃油,年产量可达近两亿吨。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2.71亿吨,同比增长6.8%,约占我国原油消耗量的57%。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柴变油普及,我国石油制品或将陆续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由麦秆、草、木材等农林废弃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当前各国研究重点,也是各国都在争抢的高地。此前,利用玉米等粮食作物转化成的燃油被称作第一代生物燃料。经过8年多研发,阳光凯迪现已建成投产万吨级的商业化示范项目,并产出3种生物燃油——生物质轻质油、生物质蜡油、生物质柴油。

对此,陈义龙表示,阳光凯迪从2008年开始研发柴变油技术,购买了66.6多万公顷经济林的经营权。至今,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发明和申报专利超过200项,其掌握的柴变油技术至少领先发达国家10年以上。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认为,由于欧美目前尚未树立技术壁垒,阳光凯迪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掌握了尖端技术,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引领潮流的机会。

生产1吨生物燃油,农民可赚3000元。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表示,有意与阳光凯迪联手,设立农村扶贫项目。该机构战略合作关系处项目官员王亚琳在凯迪考察后表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双方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扶贫项目,支持农村发展。目前,阳光凯迪在全国300多个资源大县推进林地流转,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技术、资本和管理的投入,带动农民参与到能源林基地建设。

在这家公司,用非粮生物质生产燃料,成本中的52.6%是原材料费用,也就是每生产1吨液体燃料就有3000元是转移支付给了农民。另外,柴变油现在的成本均价在6000/吨,产品品质比普通油要好。经检测,同标号生物柴油热值可达1万多千卡/千克,相当于同样加1箱油,汽车可以多跑10%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