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0余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路条”。新型煤化工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据称可达到7000~8000亿元。新型煤化工密集获批的背后,固然有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但这是否会导致相关企业“一窝蜂”的进入,从而造就另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呢?新型煤化工产业现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多位专家直言,在发展前期更多担心的是产业投资过热,引发“逢煤必化”的热潮,造成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良发展。
“家底”有限切勿“逢煤必化”
“防止投资过热和‘逢煤必化’是应该警惕的重要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资深专家李朝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时介绍说。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煤化工的热情很高,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路条”让新型煤化工产业的热度再度升高。鉴于一些地区“逢煤必化”的现象较为突出,我国煤化工发展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质化的过热迹象。
据记者了解,在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示范投产成功后,国内一些企业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和系统运行合理性的考量,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订了十余套DMTO技术转让协议,盲目建设煤制烯烃项目,形成了无序竞争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规模176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国家已批准开展工作的煤制天然气规模151亿立方米/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1000亿立方米/年;已建成煤制油规模158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已建成煤制乙二醇规模20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500万吨/年。“上述已释放出的信号无疑是需要警惕的。”李朝林认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煤化工产品无可厚非,但是“逢煤必化”就不应该了,各地方政府、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考量,不能盲目冒进。
卓创资讯煤化工行业分析师李训军对于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潜在问题,也有类似的担忧。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发展前期,行业的有序发展尤其重要,一定要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煤化工产业布局,严格审批,切忌“逢煤必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展新型煤化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或推进节水减排新工艺。此外,新型煤化工对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资本输入、加强组织管理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对外经贸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王炜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新型煤化工产业面临的问题重重:如极度依赖政策补贴、高耗水、技术不成熟、短期仍难实现商业化等。他特别强调,要搭建一个健康的市场平台,尽量减少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和其他政策支持措施的负面效果,以免地方政府和相关的企业由于补贴或其他转移支付的刺激作用过度,产生“一窝蜂”上项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他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世界范围看,能源清洁化是大方向,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将受到影响,如果还仅依靠资源的价格支撑地方经济,不是正确的思路。所以煤炭行业的转型,进行深加工,尤其是其他化石能源价格在高位的情况下,是“能源突围”的好办法。但是发展新型煤化工一定要结合各地的资源情况,逐步摸索科学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近期,10余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路条”。新型煤化工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据称可达到7000~8000亿元。新型煤化工密集获批的背后,固然有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但这是否会导致相关企业“一窝蜂”的进入,从而造就另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呢?新型煤化工产业现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多位专家直言,在发展前期更多担心的是产业投资过热,引发“逢煤必化”的热潮,造成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良发展。
“家底”有限切勿“逢煤必化”
“防止投资过热和‘逢煤必化’是应该警惕的重要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资深专家李朝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时介绍说。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煤化工的热情很高,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路条”让新型煤化工产业的热度再度升高。鉴于一些地区“逢煤必化”的现象较为突出,我国煤化工发展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质化的过热迹象。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在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示范投产成功后,国内一些企业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和系统运行合理性的考量,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订了十余套DMTO技术转让协议,盲目建设煤制烯烃项目,形成了无序竞争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规模176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国家已批准开展工作的煤制天然气规模151亿立方米/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1000亿立方米/年;已建成煤制油规模158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已建成煤制乙二醇规模20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500万吨/年。“上述已释放出的信号无疑是需要警惕的。”李朝林认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煤化工产品无可厚非,但是“逢煤必化”就不应该了,各地方政府、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考量,不能盲目冒进。
卓创资讯煤化工行业分析师李训军对于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潜在问题,也有类似的担忧。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发展前期,行业的有序发展尤其重要,一定要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煤化工产业布局,严格审批,切忌“逢煤必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展新型煤化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或推进节水减排新工艺。此外,新型煤化工对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资本输入、加强组织管理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对外经贸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王炜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新型煤化工产业面临的问题重重:如极度依赖政策补贴、高耗水、技术不成熟、短期仍难实现商业化等。他特别强调,要搭建一个健康的市场平台,尽量减少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和其他政策支持措施的负面效果,以免地方政府和相关的企业由于补贴或其他转移支付的刺激作用过度,产生“一窝蜂”上项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他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世界范围看,能源清洁化是大方向,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将受到影响,如果还仅依靠资源的价格支撑地方经济,不是正确的思路。所以煤炭行业的转型,进行深加工,尤其是其他化石能源价格在高位的情况下,是“能源突围”的好办法。但是发展新型煤化工一定要结合各地的资源情况,逐步摸索科学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